近红外稀土材料可用于免疫治疗
美国斯坦福大学Hongjie Dai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使用超亮近红外IIb(NIR-IIb)稀土纳米颗粒进行体内分子成像用于免疫疗法。相关论文2019年9月30日在线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
研究人员开发出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立方相(α相)-基稀土纳米粒子(ErNPs)用于小鼠癌症免疫疗法中的动态成像,在大约1600 nm处观察到明亮的下转换发光光谱。研究人员使用带有抗PD-L1(细胞程式死亡-配体1)抗体的交联亲水聚合物层功能化的ErNPs在结肠癌小鼠模型中对PD-L1进行分子成像,发现肿瘤信号与正常组织信号比约为40。利用ErNPs的发光寿命长(约4.6µms)的特点,可实现在1600nm窗口内ErNPs和硫化铅量子点同时成像。
在肿瘤微环境中,通过PD-L1和CD8(白细胞分化抗原的一种)的体内NIR-IIb分子成像发现了对免疫疗法有响应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并且由于免疫激活改变了肿瘤和脾脏中的CD8信号。交联的功能化层可在2周内促进90%的ErNP排出体外,并且在小鼠中没有检测到毒性。
据了解,NIR-IIb(1,500–1,700nm)窗口是哺乳动物深层组织光学成像的理想选择,但一度缺少明亮且生物相容的探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