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实现高性能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
时间:2020-03-19
作者:
来源:中国稀土_中国稀土网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存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等人采用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制备出高保真度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并基于自主研制设备首次实现稀土离子的电子自旋及核自旋相干寿命的全面提升。相关成果分别于2月20号和28号发表在著名物理学期刊Optica和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量子存储器是构建量子网络的核心器件,它可以有效地克服信道损耗从而拓展量子通信的工作距离并且可以整合分处异地的量子计算及量子传感资源。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长期致力于基于稀土掺杂晶体的固态量子存储器研究,所研制固态量子存储器的保真度、维度数及多模式容量等三项技术指标均保持国际领先。
当前固态量子存储器研究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已有的固态量子存储实验使用的存储介质大多是块状晶体,这种材料不能直接对接光纤网络或集成光学芯片,难以实现大规模扩展性应用。另一方面,稀土离子的电子自旋及核自旋与晶体内声子相互作用,导致量子存储器的相干寿命严重受限。为了推进量子存储器的实用化,研究组从材料加工与测试装备着手对以上问题展开系统性研究。
为解决扩展性问题,研究组采用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首次在掺铕硅酸钇晶体中刻蚀出光波导,研制出可集成的固态量子存储器。波导区域距晶体表面150微米,波导宽度为20微米,可以与其他微纳电子学及微纳光学器件进行集成加工。由于波导区域内的光场功率密度高,实验所需的控制激光功率相比块状晶体所需功率下降了约30倍。实验中演示了原子频率梳(AFC)以及低噪声回波恢复(ROSE)两种光量子存储方案,并通过参考光信号与存储器读出光信号之间的干涉,测定了存储保真度。两种方案对应的保真度分别超过99%和97%,表明这种可集成量子存储器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针对相干寿命受限的问题,一个有效解决方案是构造深低温(
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别为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刘超和李佩耘。该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安徽省的资助。

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实验示意图

(a)深低温电子与核自旋双共振谱仪的样品局部图(b)自旋回波信号强度与工作温度的关系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 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
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